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天山 · 民生】乌鲁木齐市推进海绵城市效果明显
2024-03-25 10:2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点击: )

城市建成区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由37.4%提升至44%;再生水利用率由36.8%提升至45.4%……乌鲁木齐海绵城市建设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乌鲁木齐市体育公园改造后的游乐设施区域。(3月22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3月22日,记者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3年内乌鲁木齐实施海绵城市重点建设项目80项,涵盖水系、道路、公园、建筑小区、排水管网等多种项目类型。包括多措并举解决雨污冒溢积水问题;实施七道湾再生水厂改扩建、再生水管网建设、河湖水系联通工程,将再生水广泛应用于河道补水、绿地浇洒;实施区域性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等。

乌鲁木齐气候干燥少雨,年均降雨量仅307毫米,主城区年均潜在蒸发量超过1000毫米。2021年6月,乌鲁木齐市入围全国第一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此,乌鲁木齐市明确了“聚焦雨雪水导致的城市水安全问题,以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重点,系统推进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和长效机制建立”的建设思路,打造“西北绿洲”海绵城市典范。

天山区赛马场路的彩色透水路面(3月22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目前,乌鲁木齐雨雪资源利用总量超过311.05万吨/年;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印发实施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出台7项地方标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得到全面落实,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据悉,绵城市就是城市要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呼吸自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延伸阅读

“海绵+”建设让城市更有韧性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媛媛

居住在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人对水有着特别的渴望,有着特殊的情感。

干旱城市应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乌鲁木齐坚持“渗、滞、蓄、净、用、排”并举,逐步建立起有效的集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一体的水循环系统,让城市“自由呼吸”。

道路、公园能“喝水”

3月22日,在天山区富康街,红、黄、蓝三色的非机动车道让人眼前一亮,走在上面脚感非常舒适,很多人却不知道它有一个重要作用——能“吸水”。

天山区富康街的彩色透水路面(3月22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这条道路吸水能力有多强呢?记者将一瓶500毫升的矿泉水倒在非机动车道上,瞬间完成渗透。

“怪不得这条路改造后,一直都是清清爽爽的,没有积水,原来有这功能。”看到记者做完实验,家住大湾路的居民张勇感慨道。

天山区建设局干部姜湖海介绍,在去年新建、改建的11条道路中,其中有赛马场路、富康街、富泉街、中泉路、北湾街、二道湾二巷、康东巷7条道路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利用道路和绿化消化吸收降水,有效管理雨水径流。

道路如何吸水呢?记者了解到,就像我们做琥珀核桃一样,用糖把它们粘黏在一起,透水路面的材料就是用胶把石子粘黏在一起,有很多孔隙,下雨后雨水直接下渗土壤里,路边的树木、花草就可以喝到雨水了,从而节约了绿化用水量。

对于乌鲁木齐市来说,雨雪水就是资源,目前雨雪水利用项目已经在部分公园和居民小区开展,通过对降雪分散堆放,使其自然消融下渗回补地下水。

乌鲁木齐市体育公园改造后的路面。(3月22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天山区体育公园改造项目也是雨雪水利用的有益尝试。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刘景月说,由于体育公园为周边地块及道路范围内的最低点,改造时结合地形坡度布置了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将周边部分地块雨水径流汇流至下凹式绿地蓄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峰值。

走进河马泉新区紫云台小区,可以看到蜿蜒曲折的健身步道都要比周围高10至15厘米,通过路面找坡,让雨水流向下沉式绿地。楼房的屋面呈斜坡状,单元门附近还装有雨水收集管。另外在小区建设中,还应用了透水沥青路面、透水铺装广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因素。

“源头减排+管网改造”解决冒溢“顽疾”

大雨天,窨井污水冒溢、道路积水对阿勒泰路沿线居民来说一直是件头疼的事情,这两年随着海绵城市项目的实施,这一现象得到缓解。

在汇芙园小区居住的吴敏还记得往年下雨天,部分区域道路积水多处已经淹过脚踝,“窨井口不断有水汩汩冒出,水柱有十几厘米高,现在明显好多了。”

解决污水管网雨季冒溢问题,也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点。由于地势起伏较大,道路坡度较大,再加上部分管网过水能力不足,乌鲁木齐市的污水管网雨季冒溢也影响着居民的出行安全。

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正高级工程师孙亮说,我们将雨污冒溢治理纳入海绵城市重点建设项目,针对排查出的27处冒溢点制定一点一策改造方案,通过“源头减排+管网改造”的技术措施进行系统治理。以城市交通要道阿勒泰路冒溢点治理为例,不仅对周边汇芙园、金泰等建筑小区实施海绵化改造,还对阿勒泰路西三巷、红庙子东三巷等市政道路实施了海绵化改造,从源头削减汇入排水管网中的雨水径流,缓解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经监测分析,通过实施源头减排治理措施,汇入阿勒泰路主干管网的雨水总量削减约30%。

据悉,“源头减排”是指在建筑小区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落实海绵理念,从源头削减降雨径流。“管网改造”是指通过提升管网系统的过流能力,解决“卡脖子”点,切实保障城市水安全。

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

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是常规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城市中起着“第二水源”的作用。乌鲁木齐积极挖潜再生水供应能力,构建“再生水厂—湿地净化—沿线用户”的再生水利用系统,满足绿化灌溉用水需求。

天山区赛马场路的彩色透水路面(3月22日摄)。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十七户湿地公园是再生水水源工程所在地,通过29.8公里再生水管道、4级提升泵站与下游再生水厂联通。十七户湿地日进水量2.5万立方米,经深度净化处理后通过配水管线输送至和平渠、大寨闸公园、水上乐园、南公园、河滩快速路等用户,作为绿化灌溉用水,每年可置换洁净水资源约400万立方米。

“另外河马泉新区街头、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浇灌的水也是乌鲁木齐城北再生水有限公司处理后的再生水。”孙亮说,未来,随着城市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再生水回用将有更多用武之地,这条“循环链”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乌鲁木齐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生态始终是第一要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河水治污措施,还是河道生物保护,都将从保护原生态的角度出发,在提高河道功能的同时,改善周围环境。

眼下,水磨河里,成群的野鸭嬉水觅食,呈现出一幅优美和谐的生态画卷。

“以前河道狭窄、杂草丛生。经过治理后的水磨河,一年四季,季季都有不同风景,很有特色。”家住世界公元小区的王景浩经常会来这散步,他说小时候“记忆中的水磨河”又回来了。

蓝天白云之下,清风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孙亮周末的时候也经常会到水磨河转转,“乌鲁木齐的‘海绵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相信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这座城市会变得更有‘弹性’,更有‘韧性’。”


关闭窗口